绩效目标指标该如何设定?
01 绩效目标指标从哪里来?
从战略目标出发
好的绩效目标指标体系一定要承接公司的战略目标,一家公司的战略要落地,也务必达成三个一致:高管共识一致,绩效目标一致,行动一致。
比如:开发某一新兴的市场的增量为组织的战略目标,但实际上考核的目标指标还停留在存量市场的业绩指标上,会导致战略目标缺乏驱动。
从管理痛点来
好的绩效目标指标一定要解决运营管理的一系列痛点,首先是客户的痛点,运营的痛点,财务的痛点等,同时兼顾组织发展的短中长利益。
比如:库存,质量损失成本为当下首要痛点,策划的目标指标体系要在具体指向,权重上充分体现。一句话,你考核什么,员工会在乎什么。
从过程本质中来
好的绩效目标指标一定建立在过程本质的准确把握之上,否则就容易跑偏,抓一些细枝末节的指标来充当关键绩效指标。比如:对于研发过程的绩效指标是评价开发的数量,图纸的差错率还是考核研发叫好又叫座的本质,会产生截然不一样的绩效导向。
比如: 针对质量总监的考核仅仅是投诉,内外审核的业绩还是全面质量损失,组织体系与质量文化成熟度提升会产生明显不一样的效果。
如果一家公司一开始衡量绩效的目标指标项策划有问题,识别不到先进匹配的关键绩效目标指标,那么后续的考核与激励往往就跑偏了。
02 绩效目标指标值该如何设定?
绩效目标指标体系最大的冲突在于:如何平衡老板与管理者的期望冲突?老板当然希望考核的目标越高越好,管理者希望考核的绩效目标不要太高,差不多就好,甚至越低越好。
符合SMART原则是基本考虑,如何将原则付诸于实践,推荐T&D一直实践的三级三档目标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平衡这种看不见的博弈与冲突,并且让双方的期望相向而行。
这里面的关键是绩效目标指标的数据质量,完整性,可靠性与真实性要充分管理。同时,目标指标值的设定不能都是“自己跟自己比”,同时也跟对手与行业标杆比。
如果一家公司的目标指标值只是在自己的基础上所谓的“每年进步一点点”,而低于行业的绩效平均水平,那只是这家企业的绩效管理在“自嗨”,没有实质的改进意义;长久忽视对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丧失殆尽。
切记:目标指标是一个”坐标“,纵向跟自己的过去业绩比较,让过去最好的业绩表现成为今天最低的绩效基准;横向跟同行友商比,不能让差距越来越大,要有胜出的绩效追求。
03 绩效目标指标的标配是什么?
一个可靠的指标合格的标准是什么?要明确指标的管理意图,定义,算法,口径,来源,绩效权重与被考核/激励对象。
04 目标指标体系的管理
绩效目标指标体系的管理同样需要PDCA, CAPD的闭环管理与迭代。
目标指标体系需要顶层设计
先整体,再局部;先经营,后运营;同时,要很好的匹配基层,中层,高层管理者的诉求与追求;很好的兼顾企业短期,中期与长期的价值
好的目标指标体系首先是设计出来的。任何割裂整体,导致各个部门自保,各扫门前雪,遇事往外推,只顾眼前,忽略长远的绩效指标体系设计都是错误的,甚至是致命的伤害。
好的目标指标体系与激励机制能让高层拥有使命感,有干事业的激情与愿望;能让中层有适度的危机感,自己不进步,自己所管辖的部门不进步,是坐不稳,坐不住这个位置的;能让基层干部具有饥饿感,有干劲,有狼性,敢于赢。
目标指标有初级,中级与高级之分
企业选择合适的目标指标体系需要根据现状与需求来匹配;对于没有完整,系统的目标指标体系时,可以先建立基本的关键指标体系。
不是所有的绩效目标指标都是用来考核的
目标指标体系可以分三类用途,一些关键绩效是用于考核的,一些是用于监控的,一些可以是用来参考的;目标指标体系就如飞机的驾驶舱,在于实施监控运行的状态,给与决策者及时的反馈与决策。
哪些目标指标适合用于当下的考核,哪些用于监控,哪些适合用于参考?取决于一家企业当前的管理现状,经营重点与管理成熟度。智慧的管理者往往会关注没有考核的绩效指标。
不是所有的目标指标一成不变的,需要是动态调整的
用哪些具体的目标指标是根据战略与管理重点来识别的。相关的目标指标值设定是定期动态评估而做出调整的。
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今天公司最好的绩效表现是明天组织最低的绩效要求
绩效目标指标经过一段周期内的考核,改进达到一个行业高水平的水位后,企业可以调整,替换,变更目标指标项与具体的绩效值来不断牵引组织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