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评价偏误——管理者如何做到客观评价员工?
企业管理者常说“对员工一视同仁”,然而,一些不理性的印象、感觉,常会不自觉地左右人们的评价。
职场上,有哪些容易踏入的评价误区?管理者又该如何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得到」作者宁向东的这篇清单,供你参考。

 

误区1 “评价归因偏误”
人总是习惯于为结果寻找原因,虽然很多时候找到的原因并不正确。比如,一个员工没完成业绩,或工作做得不够好,就容易被认为是能力不够或态度不行。
事实上,影响一件事结果的原因很多。做得不够好,不代表没有努力。或许是运气太差,也可能是目前的努力还没有“开花结果”。领导者一定要注意避免“评价归因偏误”。尤其是对于年轻员工,千万不要一棒子打死,适当给他一些指点与磨练,可能会让他突然开窍。
误区2 “近因效应”
意思是说:我们往往对一个人近期的表现记得很清楚,而忽视他以往的表现,从而影响对人的长期评价。而且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企业管理中,一般是在年底对员工进行考核和评价。领导者一定要注意:评价和考核员工,不能只看他第四季度的表现,而是要综合全年的情况。一个可行的方法是——缩短考核周期,且坚持对整个考核期的表现做记录,以便在评价时有可靠的客观资料。
误区3 “光环效应”
在评价一个人时,我们会因为一些和评价内容无关的偏好,偏爱于他,从而产生“额外关照”的冲动。比如对一个员工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也往往倾向于肯定他的工作能力。
事实上,管理者要努力提升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对工作上的评价,要仅限于工作领域之内,尽量避免加入个人偏好和情感。对于一些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也最好不要强制。
误区4 “犄角效应”
与“光环效应”正相反,意思是说:当我们反感某个人时,即使他工作完成得很好,我们也不会给很高的评价,虽然这样毫无道理。
和应对“光环效应”一样,领导者要不断提醒自己,把评价范围锁定在工作领域,避免加入私人偏好。
误区5 “居中趋势”
对于很多下属,管理者并不熟悉,但在评价打分时,往往又不好意思给过低的分。这就会导致一种结果:落后员工和优秀员工的评价差距变小,大家的得分都差不多。
“居中趋势”虽照顾了落后员工的心理感受,但是却伤害了优秀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一定要明白:客观评价,就是对员工的表现做到如实反馈。只有合理拉开差距,团队才能迸发最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