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到数据:柴静事件开启舆论新常态
柴静及其团队所面临的数据质疑,其激烈程度,大概不亚于当年美国水利工程项目所面临的乃至如今每天在国会上演的数据质疑。质疑是好事,因为数据不是死的,而是能够进化的生物。
柴静事件发酵到第4天,终于从一场道德大讨论,回归到数据大讨论的正轨。
《穹顶之下》的主题是雾霾治理,它所肩负的使命,本应当像《寂静的春天》一样,引发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空前关注和讨论。而在诸多居高临下的声讨中,这场关于“雾霾的严重性讨论及治理的建议”,一度沦为“关于柴静道德是非的探究”,不禁令人扼腕嗟叹。
所幸的是,我们很快看到了这样一系列的帖子和文章:《<穹顶之下>数据造假汇总———知乎》、《打假者自己的科学素养,<穹顶之下>数据造假汇总中的数据造假?》、《<穹顶之下>数据造假了吗?请看科研人员的回应》……这些帖子和文章不再是情绪发泄,不再是鸡同鸭讲,也不再是没有结果的道德审判,而是把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各个行业的从业者的声音汇聚到一起,在数据这个相同维度上进行理性交锋。
在我3月1日发表的文章《从柴静雾霾纪录片最难、最耗时、最需要博弈的部分说起:数据》中指出,《穹顶之下》全程用数据说话,恐怕是迄今为止中国的公开演讲中引用数据最多的一场,体现了数据在环境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今天看来,《穹顶之下》不仅数据用得多,而且还很有可能引发了中国迄今为止参与规模最大的一场数据讨论。这让习惯了道德审判的人们,顿时感受到一股愉悦新风。
与道德审判相比,数据交锋为什么是一种进步?
首先,道德的分歧难以避免,而数据则能有助于理性对话。我曾读过一篇文章,说中国人之所以没有辩论的传统,诸多原因之中有一条,即中国方言太多,你讲的,我听不懂,我讲的,你不明白,辩不起来,因此,辩论未能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先不论这个说法对不对,但至少它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只有当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讨论的是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对话才能持续,才能深入,才能取得成果。数据就是这样一种对话的语言,而且在所有对话工具中,数据的通行范围最大、沟通成本最小、成果也最为高效。
数据采样仪能工作几个小时?NASA的碳密度图有没有代表性?数据统计口径是否有误?汽油挥发量的计算是否合理?数据引用是否存在造假?……每当一个问题以数据的形式提出来,都能以数据的形式得到回答。当然,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并因此引发更为激烈的辩论,但是确认答案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藉由数据,一些平时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比如,一位生物学专业的博士,一位环境工程方向的教授,甚至一位在县城中学工作的化学老师,和一家能源公司综合办公室的文字秘书,可以就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无论他们使用的平台是知乎、微信还是陌陌,这些信息总会汇聚到一起,彼此形成支持、辩驳的关系。
数据所支持、辩驳的对象,不是对柴静的道德判断(好人还是坏人、敌人还是朋友),不是她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可以是她的学术水平,但更应该是数据的来源、质量、计算方法和作图,是这些数据最终所呈现的事实图景(雾霾是什么?从哪来?怎么办?)。
数据交锋的另一个好处,是基于数据的对话是有结果的,能够一决高下,有助于达成共识。
在《大数据》作者涂子沛先生的新著《数据之巅》中,原汁原味地介绍了美国历史上很多精彩的数据交锋。从国家权力(议员席位)怎样精准分割,到南北双方关于奴隶制优劣的辩论,从一场战争该不该打、怎么打,到一场官司能不能赢、怎么赢——几方力量基于数据反复博弈,过程之惊心动魄,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其中最有喜感的是持续200余年至今的水利工程之争。地方政府每年要提出成百上千个水利项目,而国家财力又有限,一大半的项目都会被砍掉,建什么、不建什么,筛选的主要标准,就是“收益/成本”数据。有一家单位为了让自己的项目入选,在计算水库的经济收益时,甚至把海鸥和蝗虫都被算进去了,即水库建好后,将吸引多少只海鸥栖居,这些海鸥一年吃掉多少只蝗虫,为此多少粮食得以免遭害虫之口。后来,这种数据竞争推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有一次吵到了时任总统的罗斯福那里。罗斯福也不懂水利,怎么办?看数据,谁的“收益/成本”之比更高、计算得更合理,就给谁建。
“类似的争论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在国会的听证会上,每一个数据如果稍有含糊,每一个逻辑推理的链条如果断裂,都有可能被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揪出来,受到质疑和挑战。”
柴静及其团队所面临的数据质疑,其激烈程度,大概不亚于当年美国水利工程项目所面临的乃至如今每天在国会上演的数据质疑。质疑是好事,因为数据不是死的,而是能够进化的生物。推动数据进化的就是质疑:标准在质疑之中明晰,真相在质疑之中浮现,共识从而也得以达成。
“共识”是当今中国最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我们讲利益多元化也好,讲要找“最大公约数”也好,都是一个意思,要在国家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等问题上,尽可能消除分歧,达成全社会的共识。而摈弃道德审判,学会用数据辩论,应当是我们作为大国公民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也必将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和互联网文化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