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如流水
时间:2014-04-22 来源:左岸读书 文:文昌 标签:创造+技术+管理
如果鲁迅先生还在人世的话,看到如流水般的汽车穿梭在各条大街,偶尔还能将高速公路堵成天然的停车场,一定会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成就,也为这个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喜不自禁。如果擦亮双眼再仔细看看各车的Logo ,也会欸叹一声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大多数的汽车品牌还是来自国外,比如德国,日本、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尽管大多数汽车生产单位是中外合资,中国制造,也就是中国的资源和市场与国外的技术联姻的产物。
在资本市场驱动下,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带动国内汽车进步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的,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有一部份原因是技术落后,市场压抑太久之后对工业技术的极度渴望,改革开放一下子开了闸,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有太多值得学习和模仿的,繁荣而又聒噪的汽车市场也就在这样的一路高歌中成形。在诸多国外汽车品牌里,为什么宝马、奔驰、奥迪、保时捷、大众这些品牌在国内市场如此的受欢迎呢?回头一看,这些汽车品牌全来自德国。德国,为什么他的汽车工业这么强大?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度呢?
想想那些借着爱国的名义,行着打砸某国汽车苟且之事的狂热民众,除了情绪的宣泄,是否静下心来看看书?想想到底是为什么会造成当前的局面。盲目的消费情绪,是否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的耗散?打砸的汽车多半还是出自国人之手,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试着阅读和理解,也能适当的保持内心的平和。还是来谈谈之前提到的德国吧!
德国的崛起近的来说,还是来源于1870~1871 年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1871年5月10日,德国和法国在法兰克福签订和约,自此德国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独立的经济体系,同时德国通过和约攫取了 50亿法郎的军事赔款以及拥有丰富铁矿的阿尔萨斯、洛林,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当然此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也使地主和资产阶级醉心于对外侵略,大批军事,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德国此时也就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而中国还处在清政府封建时期, 1840 年英国对中国就已经发动了鸦片战争, 1871 附近那段正是清朝政局不稳,人民各种起义,各种镇压,哪有什么精力谈工业发展,更别说在一条起跑线上了。
在普法战争胜利为大背景下,自 1886 年1 月,卡尔 ?奔驰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戈特利布· 戴姆勒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从此汽车也就出现在人们视野,逐步取代当时的马车,汽车发源地自然也就来自德国。此后汽车的普及却不得不提到美国的 亨利·福特,他那“制造人人买得起的汽车”的梦想(不由得想起比尔盖茨当初的梦想),他推出的 T型车,他那流水线的创立(后期丰田深入学习,再改良就成了现在的丰田模式)最终使每工作日每隔 10秒钟就有一台 T型车驶下生产线,那可时在 1913 年,而那时正时中华民国纪年的第二个年头。
谈到德国自然少不了阿道夫·希特勒,1923 年的希特勒因为啤酒馆暴动失败而被捕入狱,服刑期间口述编制了《我的奋斗》。也读到了福特的《我的工作和生活:福特自传》,其中书中谈到了福特对当下汽车工业经济的思考。后来希特勒掌权出任德国总理,鼓励汽车工业的发展,比如大众最早的甲壳虫的载客量和价格就掺杂着希特勒的想法,掌权初期德国正陷在经济危机的漩涡中,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支持修建公路,这样德国也就有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公路大量修建的同时也就带动了汽车业的发展。据说当时修建第一条的高速公路到现在跟现代公路依然没有啥区别,可见德国的对待技术的严谨程度和对质量的重视。尔后掀起的世界大战虽然让甲壳虫暂时搁浅,但战争的需要也极大的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从民族文化而言,话说日耳曼人是高傲但又保守的民族,他积聚了秩序、严谨、认真、果断、开拓、进取、征服、整洁等日尔曼文化精髓。也不能由此就感叹中国永远是那个差不多先生,咱也有咱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也只是另外一种不同,但在对技术的严谨程度和对事的态度上我们必须得向他们学习。
在车如流水中,国外品牌大行其道,当然没有必要意外什么,只是我们确实有很多落后的地方,也只有这样合作共赢才能走得更快。如果能够看到更多的自主品牌支撑起中国的市场,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在国外主流市场占据一片天空,也是一大幸事。
外记:如何能使「中国制造」达到「德国制造」的水平?知乎上也有比较靠谱的回答。
德国工业的成就源自于一百多年工业革命的悠久积累与深厚沉淀。
而天朝的差距,我认为,不在于技术投资,不在于创新意识,而恰恰在于对“积累”与“沉淀‘的轻视。
咱们先来讲段子。你是否也听过类似的故事:
1. 大公司的生产线会发生空包装的问题,于是斥巨资请来博士生研究改造。同样的问题,小作坊的农民工用一台电风扇把空包装都吹走了。
2. 美国航天局斥巨资开发能够在太空使用的内压式墨水笔,而苏联宇航员——用铅笔。
咱们最喜欢这类小聪明了,还乐此不疲的传诵。
而每一次传诵的潜台词就是:哈哈你看,高学历有什么用,知识渊博有什么用,还不如我拍拍脑袋抖个机灵来的管用。
连武侠小说也是这样,苦练几十年的人注定只是绿叶,主角只要捡到本秘籍就可以天下无敌了。
——其实,我们追求的就是一种自慰:别人付出的努力不值一提,我总能找到不努力也成功的方法。
但很可惜,现实不是这样的。
——如果你知道苏联最终仍旧是斥巨资采购了美国的太空笔,如果你愿意思考其中的原因,那么你自然也该知道,每一个乐于“分享”那种故事的人,都是在为自己贴上无知的标签。
——小作坊当然可以用电风扇吹走空包装,但如果你是一万条生产线的大企业,你去装一万个电风扇吗?一万条线的空包装,且不说产能浪费的问题,光是每天捡盒子就能要你的命。
电风扇的方法不好吗?
好,对于小作坊来说,这就是最优的解决方法。但问题是,这个方法具备普遍意义吗?能够适应更庞大、更复杂的环境吗?
这就是问题了。
小聪明、小机灵通常只在小作坊模式下有用,当企业规模扩大了、技术级别提高了,各种问题自然接踵而至,装电风扇这种小伎俩又能够支撑多久呢?苹果这级别的公司是靠小聪明走到今天的吗?
所以中国不缺一夜暴富的土豪,却没有底子够硬的龙头,这不是偶然。
别人辛苦几十年研究出来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这样的积累不是抖个机灵就能一蹴而就的。
除了看到别人的"突破",更请看到别人的"积累"。以现代科学而言,后者甚至更为重要。
说的难听点,对投机取巧的追捧,其实就是对不劳而获的幻想。
社会风气如此,只能让人徒呼奈何。
———————————————————————————————
吐槽完了,回到正题。
现代科技的核心精神,其实不在于梦笔生花似的突破创新,而在于承前启后似的层层递进。达到这个目标的方式,就是三个字:标准化
标准化指的是一种建立共同认可的标准、由此创建沟通渠道、提高沟通效率的过程。比如使用统一的文字,这就是最简单的标准化,从此有了文明有了历史有了人类的一切。
说的更简单一点,就是一种让别人能够继承、复制你的工作的表达能力。
由此,后人能够在你已达到的成果上进一步努力,任何发展与进步,必须要能积累下来才有意义。
——而很多人认为的标准化等同于流水线,以为只适用于大批量廉价产品,这是不了解标准化的本质。
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个没有语言的猿人,今天你想吃烤野猪了,你有两种选择:
1. 你学一声猪叫,有几个弟兄听懂了,于是你们几个组团去刷野怪
2. 你也可以发明一个系统性的语言,从“我”到“打猎”到“野猪”,然后再花力气推广你的系统,花力气教育你的弟兄,终于有一天你可以用每个人都理解的语言说:“弟兄们,今天吃烤野猪,咱们走起!”
所以哪一个方法更容易?很多人肯定觉得是第一种,我只要叫一声就行了嘛。但是你考虑过复杂情况么?如果今天你要猎杀10头野猪呢?如果你要推大boss猛犸象呢?如果要指挥队友,A中单B补刀?如果有人死活就是听不懂你的猪叫呢,你咬死他?
标准化就是一种远见,一种将个体方案投射到复杂环境、把每一步都为将来铺路的思考方式。
我们当然无法要求所有人都具备这种远见和精神,但正是那些为未来而思考的伟人,才能在文明历程上留下印记。
我再解释一下:标准化不代表单纯的精确化,核心意义是降低沟通成本。中餐食谱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数字,而在于大大提高了学习难度。
如果我太蠢了,就是看不懂“适量”是多少,怎么办?你咬死我?
拜托也别拿自由发挥当借口了,真把几克几克写明白了,你就不能自由发挥了?你比我还蠢啊?
你让人从模糊中揣摩数字,和让人从数字中自己调节,到底哪一个成本更高?
举个极端例子,有一天人类都死绝了,火星人挖掘出了这两份食谱,西餐的分分秒秒就给你重现出来,而中餐的就只能扔垃圾桶了。然后火星人还会说,西餐真好吃,中餐一坨屎。你心痛不心痛?
而更讽刺的是,居然一天到晚有人分享:“老外学做中国菜,看到‘盐少许、糖适量’都崩溃了”——分享时甚至还充满了自鸣得意之色,简直让人以为天朝美食是靠着“少许”、“适量”来统治世界的。每次看到这种分享我都难过的胃疼。
中国菜的博大精深源于其深厚的底蕴,而正因为标准化的缺失,所以美食的传承变得十分困难,传统美食正在不可逆转的流失。你是否也抱怨过,口味正宗的XXXX越来越少?就因为没人知道适量到底是多少,大师傅也许能够把握平衡,传到下一代时就没人记得了。
这种对标准化的轻视(甚至可以归结为对逻辑思考的轻视),正是意识形态上的根本缺陷。(要扯得更远,甚至可以谈到中医……这里且按下不表。)
——肯定有冥顽不灵的人要说,中国菜是艺术,不适合标准化。。。
首先,你的拉面饺子就是艺术,别人的汉堡披萨就是流水线出来的俗物。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正是不思进取的遮羞布。
其次,你要先掌握了标准化的方法,再融合自己的突破,那才叫艺术。而如果连最基本的标准法都搞不定,那叫“没学会”,说的多好听都没有用。下棋也要学打谱,绘画也要学明暗,如果有人一上来就不肯学基础,那是纯粹的耍流氓。
再次,很多人不仅轻视了标准化的重要性,更轻视了其难度。那些写”少许“、”适量“的人,他们仅仅是不想写数字吗?恐怕他们也写不出来吧。不是我瞎说,同一个菜让他烧两遍,估计咸淡口味都不一样。别说什么”适量“是为了创意发挥了,你创出来了也没用,因为你创完了自己就给忘了。很多不写数字的,不是不想,是不能尔。
真正做过科研的人就会明白,实验做的出是一码事,论文写的出是另一码事。
武侠小说总是喜欢说,资质平庸之辈拘泥于招式而不知变通,于是自诩有资质的投机者们便兴高采烈的以为只要会变通就行了。殊不知你连基础都没打牢就胡乱变通,取死之道尔。
这正是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而相比较,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垃圾食品,虽然水准不算太高,但品质始终如一。别说经历几十年都不会失传,而且你去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都能做出同样水准的炸鸡——别小看了这个能力,人家就是靠这一条横扫全球。反观天朝,连兰州拉面都越做越差,还口口声声的不屑于人家的科学方法。这正是让人痛心疾首之处。
如果你以为我在黑中餐,那只能说你没有理解本文的精神。我黑的是对传承的轻视。
漫漫五千年华夏文明,失传了的文化瑰宝还嫌不够多么?
木牛流马你会造么?
高山流水你会弹么?
干将莫邪你会铸么?
奇门遁甲你会摆么?
六脉神剑你会使么?。。。
这些你都不会,no can no BB。所以他们无论有多牛B,又有什么意义呢?就是让你多一个吹牛B的段子?
中医的巅峰是几千年前的华佗,中餐的巅峰是民间某处的不知名小店。
这种迷信于”高手在民间“,”绝技在从前“的想法,说白了,只能证明有些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未开化的阶段。你让这些人去挑战“德国制造”?痴人说梦罢了。
而这些人,也正是华夏文明失传的帮凶。
再来个本土化的例子:但凡说到秦始皇的功绩,必会提到“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这也是在执行标准化管理的一个实践。
后人无论怎么黑,这段功绩都是黑不掉的。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统一了这些标准,华夏才能作为一个整体而做强做大。
这就是标准化思维的战斗力,明白了没?
为什么小聪明不行。小聪明就是你的方法别人用不上、别的场合用不上,所以放到整个文明长河里是没有意义的。
你解决了这个个别问题,很好,我为你的创新精神而喝彩;但是人类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吗?很难说。如果整个民族,解决每一个问题,都只能构成独立事件,无法串联在一起,那无论多聪明都只能是原地踏步。
而指望个体的创新突破能够瞬间打败别人整体的百年传承,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我说得更直接点,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抱有这种幻想便证明了一个人的愚昧与浅薄。
科学技术就是如此,你必须要搭好一个稳固的台阶、才能跨入更高的境界。投机取巧的人宁愿爬树、踩高跷,因为那样成本低、见效快。但是,这些人很快会遭遇瓶颈、并且迟早会掉下来的;而更遗憾的是,无论他们曾经爬的多高,其成果都烟消云散,后人只能重新开始。
只有一步一个台阶的往上积累,人类才能达到前无古人的巅峰,正因为每一个巅峰都成为了后人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