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部委联合推进九大行业将掀兼并重组浪潮
来源:每经网 时间:2013-01-23记者: 原金
在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的兼并重组一直被视为当前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今政策层面再度发力。
昨日(1月22日),工信部联合发改委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和农业产业化共九大行业和领域的兼并重组工作提出了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其中特别明确了2015年要达到的产业集中度要求。
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本次《意见》与以往类似文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主张由企业通过平等协商自愿自主地开展兼并重组。
多名行业分析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各行业所面临的兼并重组情况不一样,总体上此次发布的兼并重组方案会对重点行业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准则
同样是位列九大行业之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困难程度要远远低于钢铁行业。
卓创资讯水泥行业分析师卢宁告诉记者,水泥企业的生产能力主要是通过水泥熟料来体现的,所以通过水泥熟料所占比例就可以了解全行业。目前全国前十家水泥生产商熟料比例到2012年就已经达到45.8%,而根据工信部要求,到2015年,前10家水泥企业产业集中度要达到35%,形成3~4家熟料产能1亿吨以上的建材企业集团。由此看来,这一目标似乎不难实现。
不过水泥行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等普遍问题。卢宁表示,2012年10月的全国熟料产能利用率仅为63.55%,由于10月是传统旺季,行业内认为80%以上的产能利用率才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朱宏任表示,此次意见涉及到的九大行业和领域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规模经济效益显著,但目前这些行业的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
不过,郭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钢铁企业兼并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没有具体细则,应该由政府相关部门或者中钢协来引导企业兼并,毕竟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涉及很多利益分配的问题。
而根据朱宏任的介绍,本次发布的《意见》与以往类似文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准则,尊重企业意愿,由企业通过平等协商,自愿自主地开展兼并重组。
产业集中度指标得以明确
“我个人感觉,钢铁这一块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的话,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大宗商品资讯门户网站卓创资讯钢铁行业分析师郭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在这次发布的《意见》中,工信部对钢铁行业的要求是:到2015年,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到60%左右,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6~7家具有较强区域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据了解,早在2011年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就已经提出了前十家钢企集中度达到60%的要求。而据公开数据显示,在2011年底,我国前10家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48.9%。不过在采访中,有部分分析师对此持有不同意见,认为当前我国前10家钢铁企业市场占比不到45%。
“目前我国的钢铁企业没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就是因为自身不够强大。如果企业形成一定集团规模的话,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上也会有更多的话语权。”郭凯认为,工信部提出建设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企业的目的非常明确,但依照现有条件来看,完成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难度。
除上述目标外,工信部还表示,重点支持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钢铁企业延伸产业链,重点支持钢铁企业参与国内现有矿山资源、焦化企业的整合,鼓励钢铁企业重组符合环保要求的国内废钢加工配送企业。
“我国区域性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很好实现,之前在山西调查时,当地企业抱团取暖的意识已经非常强烈。”郭凯称。
声音:
治理产能过剩不能只靠提升产业集中度
来源:每经网 时间:2013-01-23 作者: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日前联合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汽车、钢铁、水泥等九大行业的企业实现兼并重组,这是在提升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重大举措,然而治理产能过剩不能仅靠提高产业集中度来完成,未来中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可以说产能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挑战。由于多年来我们一直没能有效地解决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难题,又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我国以往“大进大出”经济循环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周期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叠加使矛盾进一步凸显。更为严峻的是,重工业化的产业背景也将延长 “产能过剩”的存续时间。
金融危机开启了大调整的序幕,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留下的需求缺口很难补上,全球经济都呈现出总需求不足的状态。受外需萎缩、贸易壁垒、通货膨胀、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产业严重受阻,这也激化了国内外需性产业的产能过剩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步入下行周期,社会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伴随存货同比的持续显著上升,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整体宏观经济也步入了“去产能化”阶段。
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的长期顽疾,深层次看,我国的产能过剩,既存在市场性过剩,也存在体制性过剩。除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产能过剩外,我国工业产能的过快扩张与投资体制转型、地方政府存在投资冲动、资金和资源价格扭曲等体制性矛盾有关。本轮产能过剩是重工业部门的普遍过剩。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而到2009年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19个,其中,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的产量都已经达到或超过全球产量的一半。
产能利用率是考察产能过剩的重要指标。根据美国经验,当工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5%以上时,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当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时,表示设备闲置增多,产能过剩出现;工业产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时,为正常的产能过剩,低于81%时,为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上一轮经济周期推动的扩张性投资,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表现为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发布研究报告,在我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有的过剩程度严重。钢铁、电解铝、焦炭、水泥等重工业行业及纺织、服装等轻工行业产能过剩都是比较严重的。像钢材产能过剩40%,电解铝过剩58.4%,焦炭过剩200%,家电过剩30%,电视机过剩90%,纺织、服装产能过剩超过100%。绝大多数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70%,有些行业利用率不到40%。
此次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表明要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这是解决产能过剩,提高产业集中度的一个方法,但不是问题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必须摆脱对既有投资增长的过度依赖。根据世行测算,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年均9.8%的增长率,除了有2~4个百分点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6~8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投资的贡献。
除此之外,我国制造业还必须摆脱停留在价值链低端的困境,附加值率低,全要素生产率低。整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较低,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工业劳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较大,工业企业平均规模还较小,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较差,许多传统产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我国 “过度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增长模式难持续。经济增长将从由大量消耗资源的模式,转为由通过改善资源使用效率所推动,此外,中国制造必须沿着价值链向上走,通过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战略,提升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但需要一个长期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