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无路可退
推荐:顾总 时间:2011.8.10 来源:《纺织导报》董奎勇
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电荒使饱受通胀之苦的中国经济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沿海多个纺织产业集群都遇到了近年来最为严峻的电荒,随着气温不断升高,部分地区供电紧张矛盾正进一步加剧。受用电影响,企业产量不断减少,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其实,电荒只是经济发展到现有阶段遇到的问题之一。上半年以来,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很多企业普遍感觉到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资源荒”、“钱荒”、“用工荒”、“电荒”……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剧烈振荡,正从各个方面对纺织企业施加着压力。
专家指出,中国经济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令国际社会瞩目的成绩,这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四大驱动力,抑或四大红利:改革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中国纺织产业就是成长于、得益于这四大红利,已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但毋庸讳言,红利是相对的,不是恒定不变的,任何红利都不能被无限制地使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已经产生了变化。
首先,资源承载压力已至极限,在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今年以来中央对节能减排高度重视,但是一季度高耗能产能仍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一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 12.2%,比去年四季度加快 2.6 个百分点,回升速度明显快于整体工业回升幅度。
其次,“刘易斯拐点”已隐现。随着劳动力转向有限供给,去年,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就遇到了用工荒问题。今年以来,用工荒不仅在沿海地区没有缓解,反而在全国进一步蔓延。有专家指出,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以及工会谈判地位的不断增强,意味着未来劳动力成本将逐步向合理水平回归,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将是大势所趋。
再有就是外部需求放缓。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美国经济体系的去杠杆化,我国出口顺差将渐次收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3 — 6月,我国商品出口增速分别为 35.8%、29.9%、19.4% 和 17.9%,已经实现连续四个月下滑。纺织品出口 459 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 3.5 个百分点,由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预测,今年下半年中国纺织行业的出口总额增速或将进一步减缓。
面对不断挤压的红利空间,中国经济保持过去的高增长面临困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纺织工业是一个原料加工型与资源消耗型的产业,面对生产要素的短缺以及价格剧烈振荡,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已经没有退路。有意识、有觉悟、有实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应责无旁贷地承担使命,带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