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同大学利用机器人系统实现“扎染”作业
推荐:顾鸣 时间:2011-07-18 来源:技术在线
核心提示 日本大同大学研究生院机械工学专业教授西堀贤司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以小型垂直多关节型机器人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能够利用该系统为名古屋地区的传统工艺“鸣海扎染”完成
日本大同大学研究生院机械工学专业教授西堀贤司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以小型垂直多关节型机器人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能够利用该系统为名古屋地区的传统工艺“鸣海扎染”完成织染物的捆扎作业。此次利用机器人的上下运动将树脂套管固定到棉布等布料上,以此取代了传统工艺中艺人手工完成的一系列捆扎前的准备工作。还开发出了以机器人的一系列作业取代上述手工作业的自动化系统。在取出带有套管(一种夹具)的布料时,通过与另一台机器人联动,成功实现了绝大部分作业的自动化。
世代从事扎染工艺的近清商店(名古屋市)的近藤典亲代表董事社长表示,目前,在名古屋市绿区的“有松鸣海扎染”中,被指定为传统工艺的棉布扎染“随着手艺工匠的老龄化,传统技艺的传承陷入了困境”。传统的鸣海扎染是用手抓住布料的一部分用线扎紧端部,以防染色时染料渗入其中。染色后解开捆扎的线,便可形成扎紧部分没有染色的扎染图案(图1)。
大同大学的西堀教授听取了名古屋地区咨询的紧急课题后,认为机器人很难完成原来手工抓住布料的一部分再用线扎紧的作业,因此决定改进使用柔软的硅弹性体制成的小型套管(图2)。西堀教授表示,“改进点是将外径设为约8mm,并在其内侧设置了两个格段”。使布料的一部分呈尖状并将其插入套管内,然后使布料的顶端向外伸出2mm左右。西堀教授解释称,“在套管的内侧设置两个格段,可以有效地使布料形成尖状”。这样,便可利用柔软的弹性体向布料施加作用力,使布的捆扎部分产生与用线扎紧时相同的效果。
此次经过反复摸索,优化了套管的形状。共试制了约600个套管,反复用机器人进行插入实验,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形状。目前已做好了200个这种形状的套管。负责切削加工等的名南机械制作所(名古屋市)的小林幸雄代表董事社长表示,“我们在通过切削加工使柔软的硅弹性体成型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关于为布料插入套管的作业,此次在小型垂直多关节机器人“MELFA RV-1A”(由三菱电机生产,自由度6轴)的手臂部分安装了使其上下运动的滚针,使滚针定位于已有套管插入其中的定位夹具的该部分上部,然后垂直向下推动滚针,再将布料推入套管内部(图3、图4)。为了使滚针定位准确,从定位夹具上插有套管的圆柱孔的下侧,照射红色光,并利用安装在夹具上部的光传感器,检测出圆柱状孔的位置,以此进行定位(图5)。
将滚针推向布料的力量过大时,布料上会出现孔,而力量过小时,从套管伸出的布料又不够长,所以会造成套管的作用力不均匀。因此,此次通过安装加重仪,控制了推动滚针的力量。其工作原理是,插入后使滚针暂时静止,然后再向上拉,使其带着布料和套管一起上升(图3)。
在布料和套管扎入滚针的状态下,由其他辅助机器人(自由度4轴)负责“分离”工作,利用其叉子状手臂,将布料与套管的一体品从滚针上取下来(图6)。辅助机器人是由西堀教授的研究小组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