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破坏
 
推荐:顾鸣   来源:《纺织导报》 时间:20112月 
 
  创造性破坏一词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其提出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创新Innovation),如今已成为企业变革的核心概念。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判断企业家唯一的标准,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他们创造性破坏市场均衡,并从中获得超额利润。熊彼特指出,景气循环到谷底时,也是某些企业家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或是另一些企业家必须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只要多余的竞争者出局,或是一些成功的创新产生,便会使景气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当某一产业重新有利可图时,它又会吸引新的竞争者投入,然后又是一次利润递减的过程……所以,每次萧条都蕴藏着技术革新的可能。
 
  研究认为,创造性破坏的产业升级在最发达国家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在后发国家可以通过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来实现。创造性破坏是一个新技术产业化的艰难过程,也是旧技术和产业淘汰的痛苦过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附加值低的产业中低端起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克服技术和资金不足的困难,实现了 30 多年高速增长,说明中国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
 
  经过这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纺织行业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的竞争格局也在以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进行着新一轮的洗牌。一方面,要素资源(包括核心技术)随着需求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具有某种稀缺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要素资源(同样也包括核心技术)的占有与流通,渐渐失去了某种独占性。这时,创造性破坏的时机就到来了。但如何把握时机,如何果敢地做出创造性破坏的实际举措,是考验,更是境界。
 
  从企业到政府往往用各种方法逃避创造性破坏的痛苦,其结果是让经济受到更大的伤害。战后 20 多年经济增长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试图用凯恩斯主义避免产业升级痛苦,其结果是 10 年世界资本主义的滞胀。
 
  可以发现,微观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如种子的力。有抱负的完成原始积累的纺织企业家,应该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破坏,追求成为伟大公司的目标。如今,公司伟大的标尺并不在于规模多么巨大,因为规模大可能利润却薄;也不在于是否行业领先,因为领先之后可能走向衰落;更不在于有一两种独特的产品,这未必能完成品类革命。现有的伟大公司,无一不是品类革命的开创者,并且,他们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然而,要想在未来成为伟大公司,除了品质之外,还必须加上一条——创造性破坏中持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