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买手法则
推荐:顾鸣 来源:2010年第10期《服装界》 文:齐元勋
买手法则之一:品牌之手
一名成熟的买手,能够成就和延续品牌
其实,“我国服装企业买手模式最早起源地在广州。”杭州士如(买手国际)企业咨询管理公司董事长王士如说。
王士如说,很多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就需要通过买手模式借鉴别人的东西,而后形成抄仿、改造、自主研发相结合的立体式产品开发模式。
他们的工作流程是:买手根据市场调研进行样板采购后,设计人员在对样板进行面料、色彩、结构等分解的基础上,对元素形象化、具体化重新整合。
“买手模式可以带领企业在不断的借鉴、抄仿中找到自己的方式。”王士如说。
近日,销售火爆的凡客也被指涉嫌抄袭。
“凡客的产品设计采用自有设计师和外包工作室相结合的方式。”凡客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凡客目前产品设计主要是自有设计团队和买手制度相结合。
但是这是买手的含义吗?买手就是抄袭吗?
其实,买手模式在实际商业行为中面临着本土化问题,一个客观因素是国内部分服装企业的开发实力比较薄弱,很容易出现抄版。
有业内人士指出,服装行业抄袭并不新鲜,不过ZARA、H&M的买手模式已经相对成熟。
“在欧洲,买手是一个50多年历史的成熟职业,中国企业盲目效仿只会消化不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说。
“有一种演绎值得警惕,就是抄板型买手。”姚晓云说,国内媒体对ZARA买手的报道夸大了,ZARA买手最厉害的地方,是能以最快速度把时尚产品再生产出来,但不能因此就把它作为买手的定义。
她认为,中国企业喜欢抄近路,怎么好赚钱怎么来,这样永远也产生不了好品牌。
“买手并不是简单的采购和抄款。”陈芃说。
而很多服装企业目前所指的买手所履行的职能,“说白了就是拉一盘货回来,组织经销商筛选而已。”
“国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买手,” 服务过GIEVES&HAWKES、K&C的买手姚黎颖说,现在担任买手人的,第一类是代理商,第二类是品牌经理或店长。
而国外买手往往以百货店买手为主。
因为在国外,百货店多是商业模式,它们往往自己代理品牌或者有自主品牌,这就需要关注哪个款式好卖,哪个款式滞销。
但国内,百货店多为物业模式,它只关心商家销售额,而不关心商家销售额是如何完成的。
因此,“国内买手会最先从代理商,尤其是运动类服装的代理商中发展起来,”邵立刚说:因为这是中国国内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就买手功能而言,中国服装企业一直都存在,很多老板本身就是一个买手。” 国际时装品牌发展管理中心总裁王翔生说。
其实,为企业服务的买手们,即品牌买手。他们的品牌则称为买手品牌。买手品牌,以买入为主,然后在将买入的货品贴上品牌,发到销售网络中去。
他们是一个流动的品牌公司。
这样的买手品牌,是服装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有专家介绍说,当商品本身差异性愈来愈小时,顾客就会透过对品牌认知,进行购买。
也就是说,顾客消费取决于品牌与他的印象。显然,这又取决于品牌主张、审美、品位等。而这一切又与品牌在该区域的市场号召力有关。
于是,这成了买手们的战场,他们坚持贯彻自己的区域运作手法,塑造自己理想的品牌形象和气质。
“一名成熟的买手要有成就和延续品牌的能力,这其实是对一名买手全方位的考验。”王翔生说,这会让中国服装品牌更加成熟,更接近国际化。
其实,很多日本服装企业,在巴黎、米兰建立海外买手办公室。由此以来,通过买手队伍,连接起世界各地的时尚市场网络。
“买手是品牌最好的运作者,”姚黎颖说,组织商品进入市场,以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买手靠的主要是个人品位和眼光,承载着整个公司品牌形象。
显然,而买手容易成就品牌。
黑龙江代理商孟凡惠就是买手化经销商品牌的先行者。
在她的爱之屋内衣连锁机构里,陈列着由买手买回来的各个品牌服装。
如今孟凡惠已经从品牌经销商转变成为了自有品牌经销商,圆了自己的服装品牌梦。
其实,在国外,所有品牌展示都着力抓住两类人的眼睛,一是媒体,二就是买手。媒体评价引导着消费者的注意力,而买手则直接和销售挂钩。
实际上,在国外,国际品牌很多都是通过买手进行商品规划,最后推向市场。
“买手是品牌的创造者,”王士如说。
王士如认为,买手机制有着很多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如何进行买手市场运作,买手型企业间如何进行联合与协作、如何进行技术的贩卖及中国服装买手的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而这些方法,加速推动了中国各种服装向规模化生产的前行力量。
由此看来,服装买手不是采购,采购往往只停留在执行层面,买手却兼着管理和运营的职能。
服装买手不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是对产品生产进度、物料组织进行监督执行,买手主要针对成品阶段进行管理,在生产环节上只起到监督作用。
当然,买手也不是商品企划。商品企划负责组织销售的“出”。而买手则主要是买,但也要参与到销售过程。
由此,买手型企业千万不要贪图规模扩张,好大喜功。
比如,虹桥友谊商城的资深买手郑先生,时刻以“白领消费”定位为标准。
而在中国,买手分工还不是特别明细,中国服装买手常常一人身兼数职。
从事买手这一职业要比在欧美难度高很多,“首先是中国市场不同于欧洲,其次国土面积大,不同地区差异也较大。”邵立刚说。
环境变了,市场变了,买手模式也必然要随之变化。
显然,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品牌,只要进入中国,就必须遵循中国市场规则,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偏好。
比如在欧洲,白领就可以有能力消费Louis Vuitton、Gucci。但在中国,其消费群体变成了富人、成功商人、明星等人群。
消费群体的变化,自然要影响买手在采买时的选择,要考虑这个消费群体的品位、消费能力、特殊喜好以及穿着场合等因素。
那究竟什么样的买手才适合中国市场?
陈芃认为,就现阶段而言,对买手的定位不要从一个很高的标准来界定。
这源于她的一次购物经历。
一次,在连卡佛,她在挑选某品牌服装时,导购小姐却一味地向她推销介绍另一品牌并不适合她的服装。
这引起了她的反思?
中国的买手,该如何起步呢?
买手法则之二:时尚之手
买手,时尚背后的操纵者
显然,品牌买手,要负责企业产品设计开发及生产全过程。
有专家认为,首要的问题是,买手要紧跟潮流趋势,提前半年预测出下一季流行品,并与设计师分享信息资料及预测结果,帮助设计师设计出符合下季市场需求的产品。
参与设计,把握流行,是买手的重要环节。
比如ZARA,几百个买手穿梭于时装秀场或商场,仔细收集新的流行元素,然后和设计部门讨论与共享,设计部门进行新的设计后,安排采购与生产。
在这里,买手要担当产品开发的主要信息供给,还要独立完成产品款式的开发。而设计师则要对买手提供的信息进行款式加工修改,进行产品开发。
其实,ONLY、JACK&JONES、ECCO等很多品牌都没有自己的专门的设计师,他们在不同地区有买手,这些时尚买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代替了设计师。
甚至阿玛尼也让开发人员,贴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进行开发。而品牌设计主要职能变成了只做秀场服装和为高端客户提供订制。
作为一个以设计成名的品牌公司,阿玛尼这样做几乎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它不再让设计师一件一件精雕细琢地设计产品,而是满足了更多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七匹狼设置买手这个职位已经有两年了。对于个性化的设计师品牌,买手功能相对会减弱些;对于不很突出设计感的成衣化品牌,买手更为重要。”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说。
2004年,太平鸟内部曾试图引进部分“时尚买手”来替代“设计师”,“现在很多设计师已经开始向买手转型。”
“凭公司仅有的数位设计师,设计有局限,更新速度也不够快。”江苏阿什顿开发部经理熊文彬说。
于是,阿什顿公司在服装设计上也开始尝试“买手模式”,不仅内部培养了一批时尚买手,还和公司外部大批时尚买手签下合约。
不过为了规避知识产权问题,买手们带回的“创意”,“改样师”要进行改样。
其实,品牌买手团队模式分为两种:买手团队主导+设计为辅,比如ZARA;设计师主导+买手团队为辅,主要体现在一些设计师品牌公司。
而中国很多公司不愿承认“买手团队主导+设计为辅”的模式,以在消费者心目中突出设计原创概念。
实际上,中国很多公司采用的正是“买手团队主导+设计为辅”的模式,买手买到样版后,发送给设计师,然后设计师根据买手具体要求,进行相应改动。
当然,买手在市场采买活动中,也可以对看中的款式进行下单或批量采购,然后直接发送到企业终端店铺当中进行销售。
可见,买手的主体工作是采买新款样衣,并参与到具体开发中去,以使设计人员能够按自己的意图将产品表现出来。同时,还可对一些流行款式直接下单生产。
但在施杰看来,“去加工厂挑款,那是采购,不是买手。”施杰说,只限于跟店风格相符合的款单品,其负责采买的人才是他所理解的买手。
他认为,中国服装想要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高度分工的阶段,就必须引入买手制。
因为,买手选择某个设计师产品,说明买手所了解的消费者认同设计师风格,这会促使设计师对自己的风格更加坚持。如果觉得某些产品销售方面有困难,买手也会与设计师沟通,这对设计师也是很大的促进。
这样一来,设计师风格越强烈,对消费者的影响越大,设计师与买手相辅相成。
而在 CHIC2010上,杰施向买手推出的个人高端系列,引起了很多境外买手的兴趣,并在现场下了订单。
“境外买手只对风格突出、特点鲜明的产品感兴趣,”施杰说,他想将针对买手的风格逐渐区分开来,形成一个独立的高端品牌。
这是设计与市场的较量,也是设计和市场的融合。
“国外个人发布会上,设计师极尽夸张,这代表的是设计师艺术水平。而真正进入到市场,这些服装都需要修改。”有专家说。
而“国内设计师多纸上谈兵,设计的服装真正能走进市场的不多。”设计师陈闻也这样说。
“引进买手后,会逼着这些设计师去了解市场,如果设计出的产品没有用,企业就会淘汰你。”王翔生说。
“设计师可能很懒散和随性,为了一项出色的设计不惜使用昂贵的材料和工艺,而买手需要更有逻辑性,可能更多地会在精神上控制设计师。”伦敦时装学院买手课程教授詹姆斯•克拉克说,买手与设计师一起工作,会决定某一季流行趋势。
正是基于“服装是商品就应遵循商业规律”的信念,姚晓云在大学毕业后第6年,辞去了设计总监,踏上了英国求学之路,不仅系统学习了服装商务学,还选修了服装买手课程。
她毕业后,进入了Kookai伦敦总公司,成为了一名针织产品线买手。
从设计总监,转变为一个买手,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为设计出身的她,买手教程自然给她以新视角,而时尚则是她自然的优势。
而作为I.T集团旗下独立品牌Fcuk、5cm以及Double name的买手负责人特蕾莎,每周至少要把公司所有店铺都转一遍,浏览上海的时尚场所,还要注意收集本地媒体的信息。
Chole的零售和产品部经理吴晨说,“每次逛街我都会不自觉地观察商店橱窗,看看其它品牌最新推出的产品以及街上人们的打扮。”
其实,吴晨从小就对时尚很敏感,她是《ELLE》进入中国后的最早一批读者,“不光看时装大片,有时候杂志上的广告也会给我带来灵感”。
而香港西武百货高级时装买手Carme,通常会上网和看杂志做资料搜集,杂志则留意《Elle》、美国及法国版的《Vogue》和《Bazaar》等。
显然,专业的买手必须对时尚有着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熟知流行趋势。
在吴晨看来,买手不仅扮演中间人的角色,她希望每次都能为顾客带来新东西,可能顾客第一眼不会接受,但他们会逐渐喜欢上它。
“买手不只是迎合消费者,还要引导他们接受国际最新的流行趋势,”她说。
然而,在特蕾莎看来,买手只是在为时尚推波助澜。
“说到底,真正控制市场的还是顾客。”特蕾莎说。(A11 )
买手法则之三:买进之手
订货的秘诀,不仅仅是眼光的聚焦
显然,款式采集,可以到市场上直接买样衣、到贴牌厂家开发的款式里去挑、买手和设计师一起组合款式,以及和外部合作设计师合作开发。
姚晓云介绍说,首件样衣修改两三次之后,在定款会上确认,然后厂家就做样衣,经过买手确认就可封样。
封样是买卖双方将来验收大货的标准样衣,一件留买手,一件还工厂,作为大货生产参照。
而在七匹狼,除与设计师共同开发产品外,买手要考察评估七匹狼的供应商,制定零售价格体系。
于是,“一年中有7个月要满世界飞,与各国供货商进行沟通、谈判。”中国很多买手都这样说。
其中也包括热风的买手,他们一半时间光顾各大服装和鞋类批发市场,与供应商沟通。
而Kookai公司买手总监Juliet,只要是在办公室里,就是在和供货商谈话,这时作为买手的她,讨论着价格、交货期、号型、数量、订单细节、付款方式等。
“谈判”是邹琳工作的主题。
服务于欧洲某大型体育用品专营企业的她,负责登山鞋的采购。
“原材料价格突突地往上涨,我们把以前的大订单拆分,来避免供应商一下子给我们提价太多。”邹琳说。
“利润低于10%宁愿供应商不接单。”于是,她把更多时间用在谈判技巧上,如果谈价格,她会选在供应商办公室;如果是谈新产品开发,她会到供应商的工厂。
如今,她每天早上起来就是看原材料行情,看一下全球各商场库存情况,以便在接下来的采购中改进。
而每到换季时节,热风有一次重要沟通,确定下季度采购计划,主要是对流行趋势以及总体数量、预算达成基本的共识。
看中样式后,他们就直接与厂商谈判。
然后和厂商确定产品的款式、原料、价格、数量以及交货的时间,并对生产进度、产品质量等进行监督。
等厂商完工后,由专业物流公司直接运送到热风的门店和配送中心。
如此一来,依靠买手直接连接供应商和销售终端,缩短了产品上市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阿玛尼、FENDI、PRADA、LV等的经销商,起到了买手作用,他们不必听从于总部要求,有自己选择货品的权利。
他们凭借着自己对特定市场的掌握,买进产品,在销售渠道内销售。
“品牌应帮助经销商成为买手,以便其能在订货时有的放矢。”美国联合时代企业管理顾问(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大筠说。
这是中国品牌发展的重点之一。
“刚开始经常出错,好销的订少了,不好销的又订多了。”赵娜说。
赵娜是上海一家服装公司在广州的代理商,她不但要根据本地人的审美倾向和着装习惯,还要根据店铺的销售量、客流量、营业额等数据订出自己的采购计划。
随着一次次的试错,她订货越来越有经验。
而“凯喜雅”推出买手制。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原来加盟商对一个款式挑几件,一旦衣服好卖,再下订单,可是这时可能已经过旺销期。
但“要使加盟商真正成为买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北京凯丽服饰公司总经理吴丽峰说,如果发现加盟商挑货有偏差,她会提出建议。
为此,有1/3后续货品加盟商准备着,并承诺其货率足够抵消压货风险,以解决加盟商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加盟商订货能力。
的确,“一个品牌可能有上千种款式,一旦买手估计失误,带来的将是庞大的库存。”中赫时尚职业培训机构市场运营总监王岳颜说。
显然,在终端店铺,货品是运作核心,如果货品订的不好,再优秀的导购、再舒适的购物环境都无济于事。
因此,要避免订货不足、盲目跟风、追求爆款等误区,尤其要注意产品组合。
这需要对产品定位的整体把握。
在此基础上,王士如认为,每次订货,都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
这主要考虑两个层次:每次订货前都需要买手细心分析市场需要,充分认识流行款式与色彩;并重点确定主卖款。
“这真的很难,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订一些有强烈品牌感、款式却很夸张的单品,明知道这些商品基本上卖不出去,但仍需要用于店铺陈列,以增强品牌感。”Cate说。
“做买手完全不潇洒,更谈不上轻松。”某服饰公司总经理万静说,订货时,脑子还要飞速地运转,不但要对货品进行分析,回来还要进行细致分类和整理。否则,买多了会造成积压;买少了,存货又不够。
作为HAPPY’S 2ND品牌代理商的黄鹤,“每一次开季(2月以及8月),都是我压力最大的时候,这个时候意味着我所选购的货品是否能得到市场的认同。”
显然,买手不能凭自己的爱好采购。
2006年9月,时尚女装品牌FRIST VIEW酝酿启动,这是浙江秋水伊人服饰有限公司第三个女装品牌。公司开始筹划买手制运营模式。
然而,当公司招聘了多名“买手”并运营半年以后,买手制慢慢夭折。
其原因,就是买手只凭自己爱好采购。
“一定要有眼光。”服装店店主陈羽佳说,她一开始订货好看不好卖,经常压货。
而现在,她一般不进比较紧身的衣服,这种衣服特别挑身材,挂起来好看,但能穿出感觉的人很少。
除了眼光,经验也必不可少。既需要看人,也需要看天气。
比如,“广州热天比较多,有几个月份生意比较淡。如果进的薄衣服太多,天气突然冷了又会压货。”
研究本地市场也是买手的主要职责。
吴晨就感觉北京人喜欢花一点的款式,上海人则偏爱轻快的素色。
“买手左手设计,右手市场,”服务过CK等品牌的买手李勇如是说。
一次,姚晓云准备进绣花珠片的裙子,可当时供货商报价成本价是20英镑,这超过消费者接受能力。
于是,她们跟供货商反复沟通,绣花减一点,珠片少一点,最后把价格压到原来一半。
而更重要的是,“每个品牌都有定位,对品牌定位要非常了解,”姚晓云说,“这需要凭借一系列的科学分析和统计,并配合以往销售数据,加之对市场的经验决定下单。
而黄鹤每次出差前要做的预备功夫很多,如预算及回顾上季销售情况。
CHLOE中国的Merchandiser Joy说,她一部分时间花在店面里,一部分则是在办公室研究数据。
“买手的优秀与否,最大区别就在于对商品的数据分析。”邵立刚说,这包括外部信息、内部商品数据分析、及合理的销售目标等。
“买手必须从历史数据中找到问题,卖得好是因为什么,卖得不好又是因为什么?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就无法抓住下一个销售机遇,也无法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规避错误。”邵立刚说。
在时尚行业浸淫了18年的Ivy,觉得自己的工作有点像“赌徒”,做判断要凭经验、数字分析加上灵敏的嗅觉。
其实,“这是一个很细心的工作,因为大多时候都是和数字打交道”。
但也只有这样,才能“非常清楚应该在什么时间、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价格购进服装,然后在什么样的时间、以什么样的价格将服装卖出。”王士如说。
卖出,才是买手真正的目的所在。
买手法则之四:卖出之手
补货,并防止库存是重点所在
“买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看报表和做报表。”
身为Chole的零售和产品部经理,吴晨拥有10年财务工作背景,加入Chole之前她在Dior负责销售也有一年半。
而对买手来说,销售业绩是考核买手重要指标,通常每一季打折来临之前要销售出全部产品的7-9成。
“服装生意首先是生意,再时尚的产品如果卖不出去,也只能变成‘惨品’。”I.T集团旗下买手负责人特蕾莎说。
为此,欧美品牌买手,一天一般就有一两个小时与店铺沟通,以更明确了解消费者需求。
而每买进新服装后,福建买手李烨彦也一连几天待在店里,观察顾客对新进服装的态度,“衣服是热卖还是库存积压,影响到公司的生死存亡。”
其中,销售师每日向买手汇报销售量、销售款、销售不足等情况,以便让买手能够及时准确得到信息。
“从零开始,组好一盘货,再将它销售出去。”邵立刚这样定义买手的工作。
同样,在FERREGAMO品牌买手钱小姐看来,品牌买手最重要的任务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品牌特色,整合出较为合理的货品结构。
那么一个店面的货品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呢?
专家认为,男装流行款,占到10%左右;女性职业装的流行占15%左右;时尚休闲类甚至可以超过50%,这就需要买手对生产配合能力必须很强。
姚黎颖则认为:货品比例的原则大多为20%、 50%、30% ,这不是为了划分价格而是为了保证大批量消费基本款后,需要三成左右高于大众消费群体。
同样,温州日清贸易公司的买手钱小姐每次下订单前,都要做详细分析报告,从而确定货品组成。
在她这里,潮流货品起码占45%,经典款10-15%,品牌宣传册上的产品占25%,另外还要有本地特色的产品。
而新货上市的第一、二周时间,是关键点。
这时,畅销款会开始在销售数据上反映出来。买手随时观察数据,一旦发现畅销款,要考虑补货。
此时的工作,中赫时尚讲师Judie形容为“补妆”,而不在是“化妆”。
ZARA“补妆”的速度很快。
在ZARA的一家美国门店里,店长Devina总是带着一台手持式PDA在店里巡视。
当Devina在自己门店发现某种产品库存不足时,通过PDA,就向总部实现补单。
显然,补货遵循一大原则是:次数尽量少,否则会增加店铺进货成本。专家认为,补货诀窍在于“数量”和“时机”之间的配合。
如果补得太慢了,不仅销售会出现断档,而且补货到了店里已经过季,就变成了库存。
如果补得数量太多了,留到季末还没卖完,只能打折处理。
当然,如补货不成,可寻求类似替代产品,买手也可以将货品集中在几个店铺里,合并号型,增加销售概率。
但是,如果新品上市1-2周发现销路不太好,买手要赶紧采取措施防止形成新库存。
“2007春夏我们进了很多很漂亮的鞋,颜色很特别,鞋跟用料也很考究。可是这些鞋似乎并不受中国客人的喜欢,”SHOWROOM的中国买手JENNIFER说。
于是,他们第一时间进行了调整,比如和其它店铺调货,尽量把鞋子陈列在店铺显著位置,让销售员加大销售力度等。
另外,降价虽是解决库存的最终手段,但还要尽可能先采取小幅度折扣,再逐渐加大打折力度。
“除了打折,还可以让店铺员工穿上不好卖的衣服,或者请陈列部在橱窗里做展示。”吴晨说,顾客对最新的流行趋势要有一个接受过程,增加产品曝光率会大大缩短这一过程。
显然,打折那是最后一个处理方法。
而在凡客诚品,产品上市节奏由买手和产品规划人员共同把控,包括控制库存,当买手决定买入多少量的时候,就已经把销售和库存都考虑进去了。
其实,“做服装生意的都有‘两怕’:一怕库存;二怕热销的衣服不能及时补货,以致于该赚的钱没有赚到。”业内人士表示。
显然,买手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004年下半年,华尔思丹被博洋收购时,包括现货及发到各个直营店的货,总共加起来,才值100多万元。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买手制,因为消息在每天更新,及时反馈给产品部,返单的速度非常快。
“在一个服装店里,一个好的买手从货品组合、陈列搭配到销售服务都起到主要作用。”王士如说。
杨大筠曾在某企业的订货会的展厅上发现,当季产品设计非常漂亮,颜色、系列感和主题非常明确。
但隔了3、4个月,他到这家公司经销商店里,看到的却是凌乱,而且不相关的产品也搭配在一起。
经销商不懂产品,也不了解公司设计,而是直接按照自己理解把货品买回来。产品组合性和系列感被破坏,直接影响了销售。
其实,买手采购的款式都非常棒,但组合到一起的时候,未必是一盘好货。
这需要引起买手的注意。
有专家认为,买手对营销式陈列以及色彩搭配必须非常拿手,不论是产品风格、面料还是色彩等各个方面,都能很好的整合。
另外,买手们也要和店铺商量上货计划,以确保新产品上市的相关宣传推广材料能同步上市,确保陈列道具、橱窗主题方案能够尽早落实,以达到品牌整体运作的实施效果。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买手则是这个工程的枢纽,即在创造自己服饰产品款式的同时,也在创造产品营销的概念。
由此,从款式到市场的“任脉”都打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