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和荣辱
来源:智囊悦读 作者:孙路弘
 
跨越100年的风风雨雨,纵横一个世纪的夕阳日出。背叛让企业管理的思想一次又一次地成长,一次又一次地更新。
  □孙路弘 
这是一本我最不愿意推荐的书,原因有两个。第一个: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太大了,那么也一定会对其他从事企业管理咨询行业的顾问有非常大的帮助。第二个:这本书凸显了美国学者的严密,严谨,严肃,字里行间都是理性的分析,逻辑的推理,相比之下中国所有企业管理方面的图书都黯然失色。
第一个原因是个人的私心,让同行能够提升一定会缩小我自己的发展空间,缩小我自己的市场份额。中国哲学中有一个成语叫以邻为壑。如果同行都是竞争对手,我们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宝藏、宝库、宝典奉献给他们呢?《管理百年》让我在2002年到2009年经手的27个企业管理咨询项目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其中22个项目我直接从这本书中找到对应的建议策略,所有项目都从这本书翔实的资料中得到了间接的启发。就是这样一本书,我怎么舍得让同行分享?请给我一个理由!
第二个原因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使然。且不说今天的中国企业管理领域有什么原创吗?有什么真正思考出来的智慧吗?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咨询时,总是或者仰仗美国的大师,或者借鉴日本的企业家,要不就向欧洲企业的品牌顶礼膜拜。虽说事实上,中国确实在市场经济方面起步较晚,没有自己的独立原创是有历史原因的,但是,缺乏思想,缺乏严谨的治学风格也是历史原因吗?《管理百年》一书中引用了95本企业管理方面的图书中的观点、事实以及深入的思考。全书229页中提到的企业多达188个,提到的管理方面的权威、先驱、作家、顾问、学者、教授的人数多达293个,平均一页就有一个。收集到的过去100年间企业发展的数据多达988个,每页至少有5个数据。
用229页的篇幅跨越100年的风风雨雨,纵横一个世纪的夕阳日出。作者出身博思艾伦咨询顾问公司,长期为《时代》杂志撰写企业界的深度分析文章。2000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个年头,也恰好是克雷纳用这本书对企业管理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最佳时机。
书中,他将20世纪的百年分为十个阶段,每十年为一个沉思的顿足,他是这样分的:
1900-1910:秒表科学时代
从伊莱休•鲁特这位律师,后来出任美国陆军首席部长的人对管理的见解到泰勒这位公认的管理学泰斗、教父、创始人,从计量到协调,从文艺复兴中挖掘出人类面临的管理难题,用轻松的笔调诠释了理论家这十年的研究以及来自军队的实践。
1911-1920:摩登时代
从亨利•福特到卓别林,从流水线到电影《摩登时代》,让读者会心一笑,理解了福特在管理实践时的苦衷,也体会了人类群体组织行为常见的困惑。今天的中国,在开始大规模群体行为时的混乱,无序恰恰就是缺乏一个严格的工业化洗礼的过程。任何一个有文化的中国读者都能够从这个章节中读出我们面临的挑战,同时启发着我们对群体行为的应对策略和思考。
1921-1930:发现组织
从帝国的形成开始思考,从通用汽车的斯隆到德鲁克,从罗马帝国到麦当劳的诞生,再一次考证了企业目标指导下的群体行为规律,并不断地将文字集中在企业寿命、企业发展阶段性问题的层面。德鲁克日后出名的杰作《公司的概念》算是这十年的一个顿号。全书中,作者克雷纳不断有精彩论调:如果说泰勒发现了工作,那么福特则发现了大规模工作,而斯隆却成就了组织性工作,却还没有人发现工作中的人,直到40年代
1931-1940:关于人的探索
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梅奥开始延伸到沃尔特•迪斯尼,这个十年,终于开始关注组织中工业流程中的人了。
1941-1950:战争的教训
战争巩固了可口可乐在美国社会的核心地位,随着战争,可口可乐和平地征服了整个世界。这十年的最后一年的一件小事奠定了日本随后50年的经济发展,那就是当时的日本商业社团的会长石川一郎邀请了美国统计专家戴明访问日本,并举办讲座。战争催生了领导学说的系统化。也是1950年,德鲁克成为纽约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管理学教授。
1951-1960:在梦想中生活
市场营销诞生的年代,重新认识马斯洛的年代。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的出版,指导了一代美国企业管理学者的方向。这也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层出不穷的十年,有赫兹博格,麦克雷格等。当然,从对人性的追求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十年《花花公子》杂志的面世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1961-1970:了解战略
从克劳塞维茨到孙子、安索夫、明茨伯格,从哈佛商学院的影响力开始显露,影响到欧洲的insead学院和印度的管理学院,到遍布全球的MBA教育成为了时尚。理解了企业管理、理解了企业管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并认识到中国企业今天管理的水平,找到所有问题、困惑及所对应的美国企业管理发展的相应阶段。
1971-1980:组织瘫痪
托夫勒出版了一本书拉开了这十年的序幕,这本书的名字是《未来的冲击》,在中国更加著名的是《第三次浪潮》。与托夫勒浪漫的宏观视角对应的是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实质》,从具体的实践角度揭示了管理最基层的一面。明茨伯格也是在我的管理咨询工作中最有帮助的一个学者,他的其他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现实层面、实战层面的思考。在这个十年间,索尼推出了随身听,乔布斯创立了苹果公司,最后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作为这十年的压轴好戏。
1981-1990:追求卓越的冒险
这十年大步跃上舞台的有大前研一、迈克尔•波特、哈默、本尼斯、戴明。都是一等一的大师。从我个人对中国现状的认识,与美国这十年近似的企业现象最多,因此,值得借鉴和参考,并可以拿来一用的理论、实践也是最多的。当然,这十年也是汤姆•彼得斯最活跃的十年,他的《追求卓越》甚至让美国公司重新审视自己,并找到了新的立足点,为21世纪美国企业再现辉煌奠定了思考的基石和逻辑的依据。
1991-2000:权力的新平衡
似乎所有的理论家、学者、教授以及企业的CEO们都意识到了世纪末的来临,没有兴趣,也没有动力去继续研究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也没有什么新的术语可以继续登峰造极,于是这十年已经进入了回顾的收官阶段。韦尔奇退休,戴尔披上桂冠,最让人惊喜的是,作者克雷纳写了一个标题是:马克思的胜利,却是以1999年,道•琼斯指数突破10000点大关为标志的。
十年,弹指为一个瞬间。伟大的企业其漫长艰难的成功过程往往都凝聚在一个时间的片段上。而那些片段都翔实地记录在《管理百年》中。
企业管理中的术语、名词、观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次企业管理上的突破,每次的上升,每次的飞跃都是在原有问题基础上的再次发芽。植物从种子到发芽,是一个背叛的过程。根脉是对种子的背叛,幼芽是对根脉的背叛,果实是对枝丫的背叛,最后种子是对果实的背叛。背叛让企业管理的思想一次又一次地成长,一次又一次地更新。
中国企业目前的现状异常复杂,学习过日本的质量管理,体会过美国的重组,尝试过欧洲的组织等级。当走投无路的时候,又试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启发,比如大谈特谈中国式管理,或者中国家族的传统,或者孙子兵法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缺乏的是严谨的、科学的实践,探索、求证的严肃精神。管理者不读书,也不会读书,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大胆、狂妄、无知身体力行地探索。这就是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层面的现实。
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的学者们又在干什么呢?在想方设法发财呢!在想办法从国家拿到学术经费呢!在抄袭西方的观点呢!或者正在吹捧中国的企业家呢!那些谈中国企业的图书不是歌功颂德,就是肉麻地吹捧,不是振臂一呼的口号式大跃进的动员,就是堆砌浮躁华丽的词汇来打扮着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放眼望去哪里有真正的思考,哪里有深刻的思想?
中国企业面对的市场又是什么样的呢?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甚至到信息化文明的客户交织在一起。一个产品要同时满足追求价值的,还要满足追求低价格的,而且商家还不许自己自由制定价格。当然,真正精彩的剧情是,正是这样的混乱市场环境才可以造就强大、有实力的企业。大雪育大树!
今天能够坦诚披露这本书的理由,就是希望让同行也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人:真正的,具备实战能力同时兼具理论基础,既能够指点江山,也能够激扬文字,既能够运筹帷幄,也有实力决胜千里的企业咨询顾问。
如果说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下的赌注:第一层,你不会真的去找这本书来读的。就算你赢了我这第一层,还有第二层,我赌的是,就算你读了,你也不会坚持阅读完全部内容。就算你赢了这个阶段,还有第三层,那就是就算你都通读了,你也不会阅读第二遍,第三遍,于是你也不会真正读懂。哪怕万一你是一个奇才,你决定用你的行动让我输掉这个赌资,那就赢我最后的赌局,你算你阅读了五遍以上,也不可能做到真正超越,真正驾驭,真正读懂了企业管理,真正运用到现实中,让你的管理从此焕然一新!
我多么渴望有人赢我一把,所谓孤独求败,放马过来,毕竟我的赌资不大,那就是我手里这本《管理百年》。其中有我的批注,有每次阅读留下的启发要点(我阅读至少超过22次,书中空白处有记录),如果你觉得这个赌资太微薄,那就当作你无法赢我的借口吧。
《管理百年》,在我阅读过的企业管理领域的177本图书中,被我列为五本必读的第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