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哲:优势护身“好买卖”能敌“坏光景”
推荐:邰总  作者/来源:王晴颖 《中国服饰报》
  “金融危机产生的实质就是对金融产品的过度开发与创新,同样,针对目前消费模式的变化,企业要着眼于‘有效需求’,不要急于进行过度的创新和过度的产品开发,与消费层次匹配的合理创新与开发才是稳健的做法。”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
  《中国,盛宴散席了?》——当英国《金融时报》上出现了如此不无悲情色彩的设问句之时,带着迫切的求解心情,我们走进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的办公室。
  “‘中国制造’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产业配套等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面对“中国制造”比较优势正在流失的各种揣测,孙瑞哲明确地给予了正面回应。
  “不过,阶段性的优势并不能一劳永逸。要刺激消费市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当瞄准基于消费结构变化的‘有效需求’,做出有的放矢的调整与快速反应。”孙瑞哲随即补充道。
  从孙瑞哲言语的轻重缓急之间,我们不难体味这样的讯息——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以及产业配套的优势,更像是一种阶段性、历史性的福利,如何 在“优势护身”的积淀之上,结合对宏观经济走势的精准分析,随悄然变化的“有效需求”顺势而变,将是“中国制造”在经济疲软期逆市走高的一剂良药。
  的确,是该用辩证的、实时的视角来审视宏观经济的低迷走势下,“中国制造”拥有什么,缺乏什么,应该瞄准什么,以及放弃什么的时候了。
  全球经济“齐步往下走?” “中国制造”仍执护身符
  “东莞一塞车,世界也要抖三抖。”这句口头禅在IT制造界流传率甚高,亦非空口无凭的戏言——在东莞,你可以在一小时车程内配齐95%以上的个人电脑部件。换一个地方生产,也许你可以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得到更便宜的劳动力,但配套缺失的成本可能要远高于这些。
  换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语境之下,这样的表述也一样有稽可查。
  “中国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体系已经相对完整,接下来要面对的只是如何‘优化’的问题。”在孙瑞哲看来,在短期之内,产业配套优势并非一蹴而就,长期的资源积累与氛围培育,使得越南、印度等国制造业在短期内难以超越。
  类似的观点也在《第一财经日报》的一份调查中得到了佐证——按照针对有搬迁意向的商家分析,“到东欧国家建厂尽管成本低但是有些远,但马来西亚和印尼比较排外,越南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配套不行,泰国近来虽然政局稳定但成本还不低。”
  可见,由于拥有高效的航空、港口系统,中国加工的产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准时运往世界各地。正是基于这样的因素,跨国公司为了产品的供应安全,仍然会在中国工人工资比印度、越南高的情况下乐意采购中国的产品。虽然日本BRICS经济研究院抛出了“新新兴市场”的VISTA五国论(越南、印尼等国),预测其将成为带动世界经济起飞的新火车头,但越南、印尼等国面临基础建设不足、经常性收支短差等诸多问题仍然困扰着打算搬迁的人们。
  “即 使中国经济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全球制造业的重心也不可能从中国转移出去。我们对中国制造业还是很乐观的。”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何杰明 (JimmyHexter)亦认为,“跨国公司考虑把制造基地转向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其实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综合对比中国和周边制造基地的优劣时会 发现,中国市场最大,人才多且好,而且供应链完善;若把制造基地转离中国,那整个供应链系统将变得很复杂。”
  另外,据恒隆制衣总经理许晓萍推算,假设搬到斯里兰卡建厂,每天支付当地工人10元港币可以创造出10元的产值,是1比1的概念,人民币但是他在中国支付500元就可以让工人创造出1500元的价值来。
  可见,除了产业配套的优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劳动力的“性价比优势”也是“中国制造”不可不提的核心砝码。
消费者“勒紧裤腰带”? 盯住“有效需求”是关键
  看上去,“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已经得到了充分认证。不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瑞哲话锋一转,将视线从已有的“比较优势”之上,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关键词“有效需求”之上。
  在他看来,“比较优势”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被简单复制,但这些终究只是“老本”。订单的转移,很有可能会造成后续的产业链转移,而面对国际国内需求的疲软,企业如何才能成功地催生、满足“有效需求”,将比搭上“比较优势”的顺风车更有现实意义。
  基于这样的思路,首先必须对目前的国内外消费市场的温度与容量有一个准确认知。
  认知一:尽管让人无奈却无法跳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5%降到4.1%,原因是“发达国家需求骤减,而通货膨胀无处不在。”
  据10月30日发布的GDP报告,美国第三季度实际消费支出下降3.1%,耐用品(汽车、电视机类之类物品)支出下降14%。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及国际事务教授PaulKrugman对这组数据给予了这样的一段评述,“美国消费者削减开支的噩梦终已成真……即便是2001年经济衰退期间,美国消费者需求仍在增 加,自1980年以来消费者需求从未有过类似大幅下挫……”
  回到中国国内市场。国家统计局今年10月13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季度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3.8,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了0.3个和3.2个百分点。
  认知二:如果单从以上的数据来分析,宏观经济以及消费市场的低迷走向似乎已成定局,那么,对于服装产业来说,是否同样颓势难转?
  “以美国消费市场为例,以衣着类为代表的需求基本面并不会受到巨大的不可复苏的影响。”孙瑞哲并不认同这样的揣测。
  他同时指出:“需要注意的是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往的消费结构呈现的是‘W型’,顶端是奢侈品专卖店,中间是百货业,而底端则是类似于沃尔玛超市以及传统的折扣店。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影响的是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它们正在往低位阶的商业渠道倾斜。整个消费结构开始向‘M’型转变。”
  可见,作为生活必需品而言,服装消费的基本面不会受到太大的波及,但消费结构以及消费需求的位阶可能会发生位移。
  “ 从美国商业市场透露的迹象来看,沃尔玛的采购量会继续加大,而传统百货业的海外采购量的确在缩减,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信号——消费结构的变化将影响到 商业模式的调整,中国的国内企业是否也应该适度考虑转变商业对接模式?”孙瑞哲给出了这样的现实建议,“当然,并不是让品牌都进超市或者批发市场,而是可以通过不同产品品类的结构调整,有选择性地进入低成本的商业渠道,以满足现实的基本消费需求。”
  认知三:既然消费需求在发生变化,如何立足于“有效需求”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商业渠道的匹配,成为了考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一道高难度的“附加题”。
  “是附加题,也是必答题。”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服装协会联合会上,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记者说道,“经济滑坡,消费者迟早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企业真正对消费市场亦步亦趋的时刻到了。”
  而所谓“对消费市场亦步亦趋”,也就是孙瑞哲一直在向记者反复强调的把握“有效需求”的概念。
  “金融危机产生的实质就是对金融产品的过度开发与创新,同样,针对目前消费模式的变化,企业不要急于进行过度的创新和过度的产品开发,着眼于‘有效需求’,与消费层次匹配的合理创新与开发才是稳健的做法。”孙瑞哲对记者说道。
  在孙瑞哲看来,消费市场已经在发生两极分化,如果说在以往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之时,“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还不是那么重要的话,如今,在“衰退的市场”之上,生 产“真正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将成为企业节约成本、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交出“本来就不多的钱”的一个重要法则。
  那么,从孙瑞哲的观察来看,什么才是“适销对路”的产品?
  “ 我认为企业应当从两个方向来入手进行产品结构的分级。”孙瑞哲对记者表示,“一方面,要瞄准产业领域内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那部分对产品高附加值有现实需要的群体进行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就是要控制产品成本,针对主流消费群体的基本需求,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一味地谋求高价位并不是产业的未来。”
  值得指出的是,从“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产品开发思路”来看,孙瑞哲的观点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垣教授有着不谋而合的意味。在李垣看来,这个时候,“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公司要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既要包含利润增长点,又要引领该行业未来产品方向。”
  另外,从“针对主流消费群体的基本需求”来看,这样的观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领域企业家的响应——“环境越复杂,就越应该回到问题的原点。说到底,世界消费品市场最大规模的需求仍然是物美价廉的产品。中国的人口规模和潜在的就业需求,也决定了它的产业必须去满足这种基本的需求。”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在某电视访谈节目中说道。
  可见,“一分为二”,“因时因地因人”的战略型调整思路,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最具辩证色彩的生存方式。
伸缩有度”的成长新公式 “成本控制”占得先机
  “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成本的有效降低将成为企业对接基本需求的关键。”在谈到如何满足“有效需求”时,孙瑞哲将“成本控制”列在了第一位。
  这样的思路正在得到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普遍认同。
  以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为例,“节能降耗”,正在成为这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大型针织服装加工企业通过循环经济“抠”利润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由于申洲公司集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于一体,耗水量巨大,公司从4年前开始陆续投入1.5亿元,引进每台价格高达300万元的德国THEN喷雾染色机,改进最耗水的染整车间。这种染色机每染1吨布,就少用2/3的水。仅此一项,公司每天就能节水6000吨。2005年,公司又投资3000万元建设当时国内最大的万吨印染中水回用系统,并建成冷却水回用系统改造用电设备。
  除了生产成本的控制,渠道成本的控制也以“电子商务”的时髦方式被一些品牌所运用。
  报喜鸟旗下在线直销网站BONO就是网络销售成功的经典案例,BONO采用了网购、目录销售、呼叫中心等营销手段,业内人士评点: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是减少了中间商的环节,在价格及利润上占得先机。
  而信息化的管理软件运用,也对中国纺织服装的成本控制与整体提升提供了有效工具。
  应当说,从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信息化运用来看,自动化的管理体系和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发展及应用正在走向成熟。一些服装行业的知名企业在ERP的基础上构建了先进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商业智能、全面预算管理等一系列更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以美邦服饰和雅戈尔为例。前者用IT实现了控制上下游的“虚拟企业”,另一个用资本控制上下游之后,仍然选择了用IT系统来打通产业链。
  业内人士评点,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用信息网络打通服装供应链上的每一环节,做到信息的全程透明后,就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最精确的预测和协调,使得 供应链的弹性和速度做到最大,也就可以实现生产和市场变化之间最大程度的吻合,这对整个运营的成本效益提升不无裨益。
  事实上,聚焦在“成本控制”上不同的技巧与路径选择还有很多,“银根紧缩”的年代里,企业采用怎样“开源节流”的智慧攻略,将决定其能否为市场提供更富竞争力的产品。
  “ 开源节流是大家说滥了的方法,但其实里面的很多学问被忽略了。拿节流来说,企业投产后,不管是否生产、生产多少,有些成本是必然要发生的。但企业的进料、库存是可以调整的,租用场地的可以考虑压缩规模,用工数量也可以控制。”东莞纺织服装协会会长陈耀华希望企业对“开源节流”做更为大胆细微的尝试,“对于行业协会来说,也可以在协调订单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企业形成集体议价优势,进行集中采购降低成本。